【文化】可以用四句話表達:植根于內心的修養;無需提醒的自覺;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——梁曉聲
【知識】是工具,不會用等于沒有。(除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,我們用沒用過自己講授了很多遍的“知識”?)
【學習】的本質,不在于記住了那些知識,而在于是否激發了思考。(我們的課否激發了學生的思考?)
【教授“療傷”】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,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:跌倒時,怎樣跌得有尊嚴;膝蓋破的血肉模糊時,怎樣清洗傷口,怎樣包扎;一頭栽下去時,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傷痛,怎樣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;心像玻璃碎了一地時,怎樣收拾?——龍應臺
【教育的最終目的】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,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,將生命感、價值感喚醒。喚醒,是種教育手段。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、檢查、監督、審查他們。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,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,會更聰明、能干、有悟性。——斯普朗格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創造力量?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感?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價值感?
【教育的目的】,并非制造學者、專家、尋找工作的人,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,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;因為惟有在這樣的人之中,才有持久的和平。我們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標準,從而培育了一種躲避人生重大問題的心智。——克里希那穆提
【教育】是幫助受教育的人,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。——蔡元培
【好的教育】,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,學習的自覺性,培養人的上進心,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。——楊絳
【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理念】:紀律應該來自自由,而不是約束。那些被說教、強迫、洗腦、威脅、懲罰出來的‘乖學生’不是守紀律,而是被麻痹、被毀掉了。當一個學生擁有自由,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,然后選擇去做他應做的事,不做他不應做的事,這樣的紀律才有價值。
【讀大學的價值】也許在,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,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,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,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,開始學會拒絕。讀大學的價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,你開始有靠近的動力。讀書,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,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。——劉同
【教育】的本職不是謀生,而是喚起興趣,鼓舞精神。靠教育來謀生和發達也是可以的,卻被我們過度重視了。
【知識操作系統】我們教育孩子的秘訣是:要求學生大量記憶碎片化的“知識”。現代教育研究證明,任何“碎片化的知識”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,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。否則不但不能夠給人帶來任何的幫助,還會成為大腦沉重的負擔,使人成為“書呆子記憶棒”。任何人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,都必須建構屬于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,在這個可操作的體系里,他所有的觀點和知識都是不矛盾的,是一個邏輯自洽的體系。完成了這一步,就相當于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了一個知識操作系統。我們就具有了運用知識的能力,成為有創造力的學者而不是“書呆子記憶棒”。而我們教育的最大問題是,不提供建構邏輯一致性科學體系的思維工具(哲學,邏輯學,批判性思維,還有宗教的知識)。甚至不告訴學生有這些工具存在,而是哄騙學生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無限的獲得“標準知識答案”,這是極其野蠻和邪惡的。
趁年輕,多讀書,多游歷,多交往。經歷的越少,人越會對環境不滿意,消極的認為是環境制約了自己的發展。見識的越多,人越會對自己不滿意,懂得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,反而能做出一些事情來。—— 馬丁
關于教育
【文化】可以用四句話表達:植根于內心的修養;無需提醒的自覺;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——梁曉聲
【知識】是工具,不會用等于沒有。(除了把知識傳遞給學生,我們用沒用過自己講授了很多遍的“知識”?)
【學習】的本質,不在于記住了那些知識,而在于是否激發了思考。(我們的課否激發了學生的思考?)
【教授“療傷”】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,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:跌倒時,怎樣跌得有尊嚴;膝蓋破的血肉模糊時,怎樣清洗傷口,怎樣包扎;一頭栽下去時,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傷痛,怎樣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;心像玻璃碎了一地時,怎樣收拾?——龍應臺
【教育的最終目的】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,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,將生命感、價值感喚醒。喚醒,是種教育手段。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、檢查、監督、審查他們。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,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,會更聰明、能干、有悟性。——斯普朗格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創造力量?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感?
我們是否喚醒了學生的價值感?
【教育的目的】,并非制造學者、專家、尋找工作的人,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,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;因為惟有在這樣的人之中,才有持久的和平。我們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標準,從而培育了一種躲避人生重大問題的心智。——克里希那穆提
【教育】是幫助受教育的人,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。——蔡元培
【好的教育】,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,學習的自覺性,培養人的上進心,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。——楊絳
【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理念】:紀律應該來自自由,而不是約束。那些被說教、強迫、洗腦、威脅、懲罰出來的‘乖學生’不是守紀律,而是被麻痹、被毀掉了。當一個學生擁有自由,理解他是自己的主人,然后選擇去做他應做的事,不做他不應做的事,這樣的紀律才有價值。
【讀大學的價值】也許在,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,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,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,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,開始學會拒絕。讀大學的價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,你開始有靠近的動力。讀書,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,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。——劉同
【教育】的本職不是謀生,而是喚起興趣,鼓舞精神。靠教育來謀生和發達也是可以的,卻被我們過度重視了。
【知識操作系統】我們教育孩子的秘訣是:要求學生大量記憶碎片化的“知識”。現代教育研究證明,任何“碎片化的知識”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,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。否則不但不能夠給人帶來任何的幫助,還會成為大腦沉重的負擔,使人成為“書呆子記憶棒”。任何人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,都必須建構屬于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,在這個可操作的體系里,他所有的觀點和知識都是不矛盾的,是一個邏輯自洽的體系。完成了這一步,就相當于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了一個知識操作系統。我們就具有了運用知識的能力,成為有創造力的學者而不是“書呆子記憶棒”。而我們教育的最大問題是,不提供建構邏輯一致性科學體系的思維工具(哲學,邏輯學,批判性思維,還有宗教的知識)。甚至不告訴學生有這些工具存在,而是哄騙學生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無限的獲得“標準知識答案”,這是極其野蠻和邪惡的。
趁年輕,多讀書,多游歷,多交往。經歷的越少,人越會對環境不滿意,消極的認為是環境制約了自己的發展。見識的越多,人越會對自己不滿意,懂得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,反而能做出一些事情來。—— 馬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