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導讀
2019年11月23日-24日,在第二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,中國學校戰略發展咨詢專家沈祖蕓做了關于人工智能的分享。她認為,學校面對挑戰,但是教育必定繁榮。
在她看來,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是,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進入了一些誤區。
誤區一:加強管理,精準控制
前一陣,我認識了一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。他告訴我,人工智能改造傳統行業的三大條件:超大規模、非標準化、不確定性。
這位專家從事什么行業呢?養豬業。他告訴我,愿意從事畜牧業的人越來越少,豬的銷售量又很大,發病率很高,所以需要人工智能介入。他說,人工智能進入養豬業的一個優勢,是借助技術通過豬臉識別、運動軌跡尺、行為分析、步態識別精準發現個體異常,第一時間發現病豬是哪只。
在非標準化場景下要做出精準決策,怎么做呢?視頻稱重、體制預測、知識圖譜、喂養決策。因為給豬喂什么、怎么喂、喂完以后需要達到的精準標準都可以用知識圖譜、喂養決策來個性化實現。
我聽完渾身冒汗,這和我看到的教育領域的現象太相似了。當教育遇上人工智能,會發生的誤區之一是讓管理加強,使控制非常精準到位。然而,“讓教育生長”這是教育的原點。人工智能應該是讓我們從頭開始思考教育的原點,想一想為什么要有人工智能、它和教育的關系、什么是人工智能,而不是監控孩子們守不守紀律,否則,這和養豬是一樣的。
誤區二:很多學校是在教人工智能
這里給大家呈現兩幅人物畫像,一個是居里夫人,一個是牛頓。一位是學化學的,一位是學物理的,他們的專業看起來多對口的。不過,僅從職業上看,很難想到馬云和任正非一位是師范院校畢業,一位是建筑專業出身,但他們都在中國這塊土地上,乃至世界范圍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。你們會問,他們專業對口嗎?
我曾發起過一個調查,讓參與者回答所學專業、第一份工作、目前的職業這三個問題,共有993人回答了我的問題,統計后得出兩條結論:
1、16.4%的同學依然從事著與所學專業有點關聯的職業;
2、大部分人都從事著跟原先專業不一致的職業,行業在消失。
我有個新型職業的朋友,轉述師,他的工作是把行業專業術語轉化成普通百姓能聽懂的語句。朋友告訴我,他文學博士出身,但如何與經濟學家、人工智能專家進行溝通交流,這是最大的問題。因為如何與人打交道,學校沒有教過他。
不少人也表示,在第一份工作當中受過挫。難道讓學生們步入職場,在第一份工作上受挫時才積累人生第一份重要的職場經驗嗎?那我們學校的存在價值是什么?
回過來想,學校到底要給孩子什么?
我走訪了很多國家,了解了很多行業和新生職業以后,發現學校和社會有落差。學校里的課程從分科走向了主題和領域,但是這個世界不是按領域劃分的,這個世界是由“挑戰”組織起來的。
所以,我們欣喜地看到芬蘭進行的跨學科教學,美國在進行的項目制學習。為什么?這個世界充滿挑戰。你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人際溝通,讓別人信任你。那么人際溝通學校能培養嗎,能教嗎?不能夠,是靠體驗的。
教溝通是學不會溝通的,只有一次一次和人交往,只有不斷積淀,才能學會溝通,才能學會問題解決,體驗是無法教的。所以,人工智能是不能教的,只有靠體驗。
三個案例
從“做題走向做事”、從“解題走向面對真實生活”,學校對學生培養目標的轉變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。我給大家介紹三個小案例。
案例一:
日本的N高中,這所學校從2016年開辦,短短四年,學生人數達到11000人。這所學校讓學生幾乎完全用手機學習全部課程,還把師生一起在網上玩游戲當成社團活動。
那么,在與主流理念相悖的情況下,這所網紅學校到底靠什么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?因為在線學習?只答對了一部分。
先來看日本教育的兩個現狀:一,日本的小學、初中,厭學學生人數每年不斷增加;二,大學畢業生離職率高,日本大學生畢業后3年以內有很多人會不斷辭職,大多數認為工作不適合自己,也就是他們在工作中受挫了,而不知道如何應對。
N高中怎么教學?他們把相關領域最好的老師邀請過來,哪怕是校外機構也沒關系,按照要求教10到15分鐘,實現線上學習。
不過,最讓我觸動的是N高中的線下學習。這所學校有 20位專職教師,學校對這些老師的要求是:第一,體力好;第二,溝通能力強。20位專職老師到日本各個地方發現問題現場。比如,豐田汽車要出一款新品,老師就去溝通,讓N高中孩子有機會直接進入到這款新車誕生的全流程當中。一旦這個孩子在這個領域當中找到熱愛,在高中就可以直接進入職場,慢慢再到大學。
這個高中集結了日本娛樂出版行業的所有知名企業,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愛的時候,以最佳狀況進入職場,并且和大學連接。
案例二:
我想跟大家分享上海某學校一位叫丁方南同學的故事。當時,老師想了解這位同學是怎樣學習的,給了一個問卷,讓他描述一下每天做作業的時間,順序和方法,解決方案等等。
丁方南答:我每天做作業1-1.5小時,剛回家還算精神,先完成背誦,比如英語、古文等,培養語感,夜晚糊涂的時候做題。
老師們看到回答太驚訝了,就學生說的“夜晚糊涂的時候做題”的觀點進行討論。年級主任說:這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反映出他不喜歡數學。數學老師一聽不高興了,因為這個孩子最擅長的學科是數學。
于是老師們問:你“糊涂時做數學”是怎么回事?
答:數學、物理科目是我的強項,語文成績雖然不突出但還有上升空間,英語是我的弱項。于是,我把英語放在首位,在晚上7-8點腦力最充沛時候去背誦。然后再做數學、物理題目,即便那會大腦運轉不快,但也很容易完成。
問:這就等于吃飯,先吃好吃的,再吃難吃的?答:老師,我是先吃難吃的,再吃好吃的……
得知真相后,老師們很感慨:教學時間長了,自以為最了解學生,其實根本不了解。現在,很多學校都在回歸,只有從教走向學,只有煥發出體驗的力量,才能夠讓每一個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、去應對未來的挑戰。
案例三:
北京十一學校某年級的語文課是這樣的:
核心任務:選史記當中的俠客人物,裝扮一位老師
目標要求:
1、寫一封信說服老師同意裝扮;
2、寫一段人物出場造型描述;
3、與學校圖書館合作,對圖書館有關俠客人物的圖書進行重新分類;
4、用準確的詞語概況五位俠客人物的個性特征;
5、指出5個俠客人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;
6、寫出放棄的3個人物的理由。
在兩周時間里,孩子們自主規劃學習時間和進程,老師有節奏地介入,同時會在學生開啟學習單元之前提供閱讀資源、網絡工具、視頻資源等。
之間,老師還會根據孩子的差異提供不同的工具,比如有的孩子無法管理進度,時間管理能力差,就提供進度管理工具;有些孩子對文本的結構不太擅長,就提供文本結構的工具。
學習展開以后,學生們自由分組進行,每個孩子學習的情況都不同,這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,他必須要去觀察,再也不能站在講臺上一講講40分鐘,只能走下去,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進程、哪位學生需要幫助。
最后,孩子們說服了老師,在最后的狂歡節上,整個年級的老師都被孩子裝扮上他們心儀的人物,走上T臺,按照孩子設定的出場順序走出來。
我舉三個例子是要說明,學校在變化,在培養學生上從“做題走向做事”、從“解題走向面對真實生活”,這個過程對老師的挑戰非常大。
杜威說,教之于學,如賣之于買,別人沒有買,不等于賣了。傳統教學當中,管你買不買,我就賣給你了,我們經常是這樣。
人工智能絕對不是老師的競爭者
我們陷入一種誤區,好像總是在跟別人比賽,如果我輸了,你就會替代我。在人工智能時代,老師和人工智能之間不是競爭關系,人工智能給了我們腳手架,成為我們的協同者。
甚至,教育工作者應該感謝人工智能,如果沒有這個時代,沒有人工智能,我們永遠停不下腳步去想一想:教育是什么?教師是什么?人是什么?
人工智能幫我們重新定義了教師角色。在這個“未來已來,過去未去”的時代,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孩子,讓孩子擁有動力,擔上學習的責任,這才是我們和人工智能攜手共創的事。
所以,學校面對挑戰,但是教育必定繁榮。謝謝大家。